彼岸夏天的美丽时刻——2013 年 7 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教育博士生团上海游学活动记

程 佳 副院长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

王珊珊 院长助理 华东理工大学文学硕士

       一、与哥大之溯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八大常青藤盟校之一。她坐落于纽约曼哈顿的晨边高地,濒临哈德逊河,在中央公园的南面。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这两所似乎不会有关联的学校之间的联系,源于两位教育大家的友谊,也正是这20年左右的友谊促成了这次活动的发起。

      1992年到1993年期间,熊晓东先生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数学教育 系主任BruceRVogeli教授取得了联系。Vogeli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 在Vogeli教授的启发和影响下,熊晓东先生选择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是数学教育和 英才教育。在这段时间里,熊晓东整理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写下了《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对数学学习影响的个例实验研究》等两篇论文初稿,并寄给了Vogeli教授,得到了Vogeli教授的肯定和支持。之后,两个人 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

      1996 6月,Vogeli教授专程来上海考察了熊晓东的教学,对其教育教学思 考和实践非常满意,立即向熊晓东发出邀请,邀请熊晓东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大学。

      19974月,熊晓东作为哥大数学教育系Vogeli教授的客人和学生,第一 次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在那一年,熊晓东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数学教育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世界各民族数学教育比较”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教学;参观了纽约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的英才教育学校;并参加了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年会。

       2001年,熊晓东又一次应邀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参加哥大关于数学 教育、英才教育的课题研究;访问考察美国东海岸的著名大学和英才教育著名中学;并再一次应邀参加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的年会。

      20024月,熊晓东院长应邀在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第80届年会上作了题 为“英才教育:来自中国的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演讲。

       20055月,熊晓东院长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邀请以客座教授的 身份访问哥大,并对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博士研究生开设题为《中数学教育的新方向》的课程,并担任教学工作。

       20067月,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徐 汇区教育局、民政局和社团局的关怀下正式批准成立,Vogeli教授发来了热情洋 溢的祝贺信。

       2007313日,在未名湖边的北京大学英杰国际交流中心第四会议厅,“英才教育在中国——熊晓东英才教育思想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正在举行。Vogeli教授亲自带来15人的哥伦比亚大学代表团参加会议,并发表了重要的具有指导 意义的讲话。

       20114月,熊晓东院长和王昕雄副院长应邀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并参加美 国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这一次两位院长对美国基础教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问考察。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北卡罗来纳州都是他们深入到学区进行考察的地方。两位院长在哥大还发表了题为“从PISA2009谈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文化传统”的讲演。在此期间,Vogeli教授和两位院长关于新时期教师教育方面进行了交谈, 特别是关于英才教育(对拔尖学生的培养)的师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

        20124月,熊晓东院长和王昕雄副院长再次应邀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全美教师委员会,又一次地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英才教育进行了为期3周的深入的访问考察,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题为“英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新进展”的演讲。 

        2013年4月,王昕雄副院长应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邀请在NCTM年会上做题为“从考试的成就到创新的突破”的演讲……

        目前,熊晓东院长早已成为中国数学教育和英才教育方面的专家,上海未来 路进修学院也从成立到蓬勃发展,短短的7年时间硕果累累,在上海滩口碑相传。

       将近20年的时间,伴随着Vogeli教授和熊晓东院长两位专家友谊的增长,熊晓 东院长数学教育和英才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逐步走向世界,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合作也就此拉开序幕,是时候向哥大的师生展示未来路的发展了。2013年7月,由Vogeli教授推荐的J.PhilipSmith教授,带领13位哥伦比 亚大学教师学院数学教育系的博士研究生对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进行为期两周 的学术访问考察交流活动。

       二、学术交流活动之准备篇

       2013712日之前,熊院长一次一次的召开会议,跟活动相关老师商讨 哥大师生的暑期游学活动。熊院长说:“这一次哥大博士生团来上海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校行为。一个世界名校派团来办学只有7年,教学面积只有2000平方 米的小型学校举办交流活动,其意义是非同小可的。我们一切为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了表达我们的诚心和诚意,活动前,我们除了向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作必要的汇报以外,我们不做任何报纸、电视的宣传,极其低调地但是又是高质量地满腔热情地做好这次交流活动。”

        我们讨论了迎接、接待事宜,通过邮件确定航班信息以及接机等详细情况, 确保顺利的接到每一位师生,以最快的时间安排他们入住酒店,缓解十几个小时航班后的疲劳。考虑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熊老师还特别交代要给老师和学生们提供西餐,哥大的Héctor Rosario教授是吃素食的,熊院长还专门让后勤 季老师每天中午开车到西餐专卖店去取预订的素食西餐。为了让哥大师生们更快的融入上海的生活,王副院长交代要准备上海生活指南、上海地铁图、住宿周边交通和餐饮指南以及紧急联系方式等。

        参加这次学术访问的一共是15人的哥大师生代表,其中包括PhilipSmith夫 妇,一名助教和12名博士研究生。这次学术访问从2013712日至726日,为期15天。2013712日至14日,哥大师生陆续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接机老师们站在国际到达的接机口,手中拿着“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的接机牌,焦急地等待着哥大师生的到来。虽然之前没有见过面,但每次你都会看到一个个笑脸走到你的面前,热情地跟你握手。

         Dr.Smith一行7人于712日下午两点左右到达浦东机场,这是这三天六 次接机中一次性接到人数最多的一次。第一眼见到Dr.Smith的笑容的人,总是 能被他所感染,亲切的握手后,便一直在感谢未来路所做的周到接待。他们中很多人是第一次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了解多多少少有点片面。他们感慨于浦东机场的壮观,一名美国学生看到磁悬浮列车的标记时,马上建议在标记前合影,并称赞中国是拥有磁悬浮列车的仅有的几个国家之一,美国也还没有这样的交通工具。 

        这次活动的住宿安排在上海师范大学附近的上海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很多高 校学术访问的外宾都安排在这里下榻。酒店周边安静优美,又毗邻大学校园,文化气息浓厚,周边餐饮和交通都很便利。宾馆门口悬挂着专门欢迎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人的横幅:“Welcome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from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到达宾馆的老师和学生们看到欢迎自己的标语后,感到 很吃惊,微笑的谈论着,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短暂的休息和转换时差之后,哥大数学教育博士生团游学活动(课程学习+ 学术访问、考察)于2013715日正式开始。

        这一次游学活动整个活动的主题哥伦比亚大学校方给予的定位是“考察、学 习和研究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Smith教授讲授的是有关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 哥大博士课程。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方面提供的所有活动内容更是围绕“课堂教学”主题展开。其中包括王昕雄副院长的“什么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的主题课程讲授,王昕雄副院长的数学课堂教学演示,王昕雄副院长组织的数学课堂教学讨论会workshop;还包括观摩中国中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参加717 日的《国际视野下的英才教育》国际研讨会,参观上海著名重点高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参观中国著名的师范院校——华东师范大学等。

        各项活动都保证让哥大的博士生们和来自中国的优秀中学以及大学的学生 们有充分的沟通交流,和来自优秀中学以及大学的老师们有充分的切磋探讨。为了让游学活动更丰富多彩同时也安排了游览上海黄浦江外滩,东方明珠电视塔,南京路步行街,老城隍庙,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中共一大会址,还安排了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周庄一日游等等。

         整个活动计划早就制定和安排好了,也发给了哥大Vogeli教授征求意见,我 们期待着能够给哥大师生提供一次难忘的学术和文化之旅。

        三、英才教育之国际交流篇

        2013717日,英才教育在中国——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英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隆重举行。学院三位院长早于半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研讨会的主题商定,有关文件的准备,教育部相关领导以及专家教授的邀请,与哥大博士生游学团在时间上的协商等等。这也是继20073月 北京大学英才教育研讨会之后,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第二次组织召开此类国际性研讨会议,此次研讨会议较之以前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未来路自己的学校举办,经过几年的发展,未来路已经充分做好了接受各位领导专家检阅的准备。

        在未来路自己的学校举办国际性的研讨会议无疑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事情,从议程的确定到人员的邀请,从会场的布置到各种细节的安排,同时熊院长还在确保会议安全顺利举行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一早人员的接待到下午欢送各个专家领导离开,中间的各个环节,熊院长都带领各位相关负责老师进行了无数次的分析和实地指导,确保各个环节顺利进行。会议室的每一个话筒,发给与会人员的每一份材料,工作汇报中的每一句话语,放在老师面前的每一份水果点心,无一不经过熊院长的认真检查和审核,我们希望通过每一个细节,让各位参会人员舒服自在,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会议的讨论中去。

       参加此次会议有来自教育部的相关领导,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 都师范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数学教育系、美国陶森大学的教授,同时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13为博士研 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的旁听。

        各个与会的教育部领导各自从国家的角度发表了对人才培养以及英才教育 的看法。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杨春茂秘书长借教育部袁贵仁先生之言,向我们描述了中国的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杨秘书长还向我们描述了何为“素质教育”,同时强调教育的“以人为本”;国家的“办学体制多元化,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对我们未来路来说是极其欣慰的,我们也一直希望在熊晓东院长的带领下,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为中国英才教育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佟学主任对于应该如何去看待 “英才”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怎样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英才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杨银付主任则通过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出发,谈了自己关于如何提高创新人才方面的想法。

         如果说教育部相关领导的发言,对我们未来路的之后的发展提供了相关政策 方面的指引的话,那么来自各个高校的教授的发言对我们未来路之后的课程设置以及研究之路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著名教育学家裴娣娜教授详细分析了熊晓东院长和未来路进修学院的变革性实践,未来路课程设置的五大特点,未来路进修学院在英才教育育人模式方面所做的实践探索等;以此为基础,裴教授探讨了中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当前改革的重点以及对英才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思考;最后裴教授对以后未来路发展的课程机构论证、英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型建构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对真正认识未来路进修学院英才教育实践探索的重要价值进行了阐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小浩教授从英才教育不同的国家财政投资和拨款以及 公共财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从历史的视角来对英才教育进行了探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景斌教授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以及教师培养等方面,探讨了未来路进修学院的独特之处。张教授还特别提到了对熊晓东院长关于英才教育的两点非常赞同,一是培养英才教师和英才学生应该是一个同步的过程,第二个就是非常重视教师的教育信仰。通过这些,张教授非常欣赏熊院长在这些教育改革方面的表率作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蔡可教授从数学教育以及其他基础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必要性方面探讨 了自己对于英才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唐瑞芬教授通过听王副院长的数学课分析了自己对未来路独特的“织布式的覆盖教学法”的理解,以及自己对英才教育一些问题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袁振东教授则谈到了如何选择“英才”,以及教育公平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ruceRVogeli教授专门做了题为:“TheRise, theDemise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Special Programs for the MathematicallyGifted”的 书面发言,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拔尖人才培养的英才教育作了热情洋溢的肯定和支持。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师学院数学教育系的Smith教授和Rosario教授, 以及来自美国陶森大学的孙伟教授都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研究和实践做了发言,给这次讨论会带来了国际的视角。Smith教授用幽默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了美国近 几年英才教育方面的发展,探讨了学生从中学向大学转变时所遇到的问题。Rosario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近些年在英才教育方面所做的实践探索。孙伟教 授从《英才教育概论》一书的撰写方面提了自己的建议。

       举办国际研讨会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聆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 的声音,这是对中国乃至世界英才教育的一种探索,这也是熊院长一直追求的一种精神。就像裴教授所说的那样:“在熊院长的带领下,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具有勇于改革实践的精神,而且体现了非常强的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品性。”“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在研究的方法论和思想观念上,要坚持发展的主体意识和特色意识,坚持开放整合,防止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倾向对改革的干扰。”因为我们相信“改革贵在行动,再深的水也得淌。梦想成就未来,有原创性的思维才能引领世界”。

        四、中西文化之交融

      (一)学习生活篇

       对于来自美国的哥大师生们,特别是他们当中很多人第一次来中国,熊院长 首先非常关心的是饮食问题,特别交代后勤老师定西餐给老师和学员们。但当第一次尝试了中式西餐后,学员们“叫苦连天”,倒是对中国学生吃的午餐非常感兴趣。第二天的午饭,学院立即专门定了中式的套餐,学员们表示非常欢迎。之后,学院每天会变换不同的饮食供他们选择,中式套餐,披萨,有时候后勤的老师还专门开车跑很远的地方买生煎包给学生们,很多学员很喜欢这种中国特色的小吃。Maria在最后的总结中提到:另外,未来路进修学院的人员,特别是熊 院长和王老师,他们也都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舒适自在。他们甚至专门提供西式午餐供我们选择,同时也非常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的住宿。

         Smith教授每天会给学生上2个小时的课,这是学生哥大博士学位学习学分 的一部分。每次经过二楼十八教室都可以听到Smith教授洪亮的讲课声音和师生 们激烈的讨论。

         学院专门为哥大学生组织了“什么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课程教学和小型研讨 会,这项工作由王昕雄副院长负责。王院长向哥大师生介绍了中国教育的现状,上海的教育以及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每次研讨会学员们都反响热烈,他们带着众多的疑问和好奇来寻求王副院长的解答。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俊教授给哥大师生做了题为“中国数学教师的专业发 展”的讲座。袁振东教授给哥大师生做了“数学建模”的系列讲座。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哥大师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有助于中国的专家教授了解美国的教育现状。

          此外,学院还安排了除了数学以外其他学科物理、英语和微积分的听课,而 最受哥大师生欢迎的就是听课时和中国学生面对面的互动。很多学员也都提到希望在之后的学术活动中增加这种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就像Andrew在反馈中 提到的:“若能与学生进行更多互动将会更好。我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是我与参加未来路学院(FRTC)课程的同学进行交谈,并听取他们的意见。我觉得,在交谈中每个人都能收获良多,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C)和未来路学院(FRTC)的学 生将从更多这类互动中受益。Brandie也提到:虽然未来路学院(FRTC)和华东师范大学(ECNU)的教授的讲座信息量很大,但是我觉得最有帮助的经历是为 数不多的与这两个学校的高中生和研究生互动的活动。通过这些谈话,我们对上海的教育体系和教师培训获得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强烈推荐在未来的学习之旅中,把诸如此类的机会更多地整合进去。”

         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的中国学生们也特别珍惜和这些来自美国的研究生们的交流,给他们在紧张的高三生活中增添一些别样的经历,也使得很多学生对大学,甚至美国的大学有了更多的期待。

       (二)名校访问篇

        2013 7 18日,哥大师生在特级教师陈双双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尽管天气炎热,陈老师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抱歉的说:由于学校正直暑假,又赶上正在装修,所以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多多谅解。我们都笑着说:陈老师太客气了,我们还得感谢她,放假期间还专门过来接待我们。之后陈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数学老师的办公室,学生们对中国数学老师办公室的布局很感兴趣,这也是跟美国截然不同的地方。正如Marc在反馈中提到的:在采访华师大二附中的时候,陈女士带我们参观了数学老师办公室,告诉我们在中国的任何一所学校,数学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办公都是非常常见的。此外,她还告诉我们同年级组的老师经常会在一起讨论制定学生的工作表、试卷以及其他的补充材料。这种开放的办公环境能够促进老师之间的交流,分享彼此之间的教学方法。相反,在美国,老师通常只在自己的班级工作,备课小组共同来准备教学材料的机会很少,学员们认为美国的学校应该给老师们提供这样的工作氛围,以促进老师之间的合作。

       参观完数学老师的办公室之后,陈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华师大二附中的科学实验室,实验室的一个学生跟我们讲述了自己正在研究制作的参赛机器人。在参观华师大二附中校史博物馆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娄维义副校长,听陈老师说明了我们的来意之后,表示非常的欢迎,并亲自给我们讲解了华师大二附中的文化以及发展,还特别表示希望能够跟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合作。娄校长给我们介绍了二附中浦东校区模型图,讲述了浦东校区的设计理念,并历数取得各种科技奖项的华师大二附中的学子,言语之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华师大二附中参观活动快要结束时,陈老师告诉我们学校有一部分学生在准备竞赛,如果哥大师生愿意的话,可以前去跟他们聊聊。过去之后发现,在一间多媒体大教室,零散地坐着一些准备竞赛的学生,哥大的学生们主动过去开始跟这些学生聊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聊天突然演变成了一个数学做题竞赛。哥大的学生和华师大二附中的学生在黑板上互相给对方出题,现场气氛活跃,充满了数学竞赛的气息。哥大师生对当时一位男生的反应速度之快以及知识点之广感到震惊,相信这段经历对那个男生来说也是特别难忘的。

       2013年7月23 日下午,未来路进修学院给哥大师生安排的第二所名校是华东师范大学。华师大吴颖康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之后,吴教授给我们做了中国数学课堂教学和考试方面的讲座,吴教授对中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面渊博的知识以及及其流利的英语给哥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之后,吴教授还专门请来了几个数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跟哥大的研究生们进行交流,而吴教授和Smith教授也在进行着关于中美数学教育以及生活差异方面的交谈。交谈过程中,Kato向Smith教授提到很多华师大的学生对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条件等 非常感兴趣,建议可以留一些时间给这些学生提问的机会,从而给他们介绍更多关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信息。Smith教授欣然同意了,然后由Ben作为哥 大主要发言人和翻译,跟Smith教授一起跟学生做了一个小型的交谈会。华师大 研究生们非常积极的提问,也许通过这次交谈,在座的很多研究生有了出国深造的想法。

         这次华师大之旅,给哥大许多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他们这次学术访问中的一个重点。

         学员Chris说:“我们都爱与研究生会面,并收到华师大教授的来信。我希 望看到我们把那些简短的会面转变为长期关系和潜在的研究合作。如果我们把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解释我们课程项目的资料带来,也许可以向他们的研究生介绍一下美国的教育体系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关于数学教育的观点,并且把结构加入学生间的互动,这将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一起进行的小组自由讨论效果很好。”

         学员Derek提到:“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交流和讨论信息量很大。这样的经历 是迄今为止这次旅行最宝贵的部分,原因是我们与地位相仿的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的细节。在未来的学习之旅中,类似的交流将是非常棒的经历。”

         学员Matt认为:“对我来说,最开心而且获得信息最多的是在华师大和研 究生学生们聊天的时候。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问和回答问题,探索和回答了我所感兴趣的大部分问题。更多这样的环节将会更加有效的利用我们的时间。”

         正是通过这样的访问活动和交谈,使得中国和美国的教授和学生对于中美之 间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也相信正是这样的文化交融,才能进一步增进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才能共同推进世界数学教育和英才教育的发展。

     (三)景点游览篇

       2013年7月20日和21日,经过紧张的国际交流会以及每天的听课上课, 哥大师生们终于迎来了出游的日子,终于可以走出校门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包括看看大上海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接触农村的乡土文化。

      720日早上9点,大巴车来到哥大师生下榻的上海国际交流中心,今天 的安排是上海景点一日游。集合完毕后,我们乘车经过上海金融中心——浦东陆家嘴,赶往东方明珠电视塔。一大早,东方明珠就排满了人,估计是正值暑假,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利用这难得的假日来感受一下魔都上海的魅力。导游买好票之后,先带领我们来到了黄浦江畔,准备乘坐邮轮一览外滩的风光。同学们一路上说说笑笑,拍照的拍照,聊天的聊天,游船上的时光给这炎炎夏日增添了一丝惬意和凉爽。

       来到东方明珠上面以后,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上海的美景,最好玩的 莫过于在透明玻璃上面摆各种姿势留念。Smith夫人终究由于恐高没有敢站立在 上面,满带笑容的站在一旁看着这些年轻人嬉闹。午饭,我们来到了城隍庙,准备尝试一下上海的特色小吃,很多学生品尝了上海的汤包后,赞不绝口。午饭后,同学们开始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挑选礼品,Deiana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 给自己的家人每人买了一枚精致的印章。城隍庙结束后,本来要带同学们去南京东路逛街,但由于天公不作美,雷声阵阵,而不得不结束了一天的行程,从哥大师生到酒店休息,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周庄之旅。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在新导游的带领下,从上海出发前往周庄。新导游英 文很棒,知识渊博,一路上用流利的英文向大家介绍着上海的发展,以及近几年中国的情况,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导游还告诉我们,她来自浙江绍兴,是鲁迅的后代,我们在惊讶之余也不得不佩服她的见多识广以及对导游工作的热爱。

       来到周庄之后,尽管天气炎热,但丝毫没有减少大家游览的热情;我们途径 一家珍珠店,同学们进去之后开始挑选,珍珠店老板非常热情,而且卖的珍珠经济实惠,我们一个个满载而归。来到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周庄,乘船游览是必不可少的,乘船的阿姨唱着优美的江南民歌,也激起了大家的热情,导游也给大家献上了几曲,来自哥大的师生也不敢示弱,也来了几首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英文歌。深处江南水乡,在幽静的水面上,听着优美的歌声,合着潺潺的水声,可以暂时忘却上海的喧嚣,给人一种很安静放松的感觉。

        尽管两天的游览不可能全然了解中国的文化,但让来自美国的师生对上海以 及江南的生活有了些许了解;相信他们也都很期待之后有机会再来中国,去游览中国其他的名胜古迹。

       五、中西文化之碰撞中西方的交流,文化的碰撞似乎在所难免。

       对于哥大师生,这次学术活动冲击最大的应该是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 教育模式,高考对于中国考生、家庭以及学生之后整个人生的影响和重要性;二是中国的课堂教学特点;三是中国高中生和大学生占整个同龄人的比例。

      诚然,两周的游学活动学术访问不可能对中国整个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这 些学生参观后的第一印象、感悟、议论和评价,都只是对中国了解的一个开始,但是,这已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学员Brandie在总结中提到的:“用英国作家吉尔伯特·基斯(G.K.)·切斯特 顿的话来说:‘教育仅仅是社会的灵魂,因为它代代相传。’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体系证明了这一观点。这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来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价值体系。因此,不能说一个体系应该做出改变以照搬另一个,而且这种变化很可能会导致对那个国家的学生的灾难性后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国家不能互相学习来提高我们学生的教育水平。我们可以从每一次经历、每一个个体身上学到东西。”学员们畅谈着他们的中西方教育比较的感受。

      而对于我们主办者来说,跟哥大师生的短短十几天的相处,也让我们充分见 识到了美国学校师生们的民主,他们的这种民主依然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当时给出了一些我们安排的上海游览景点的计划,而美国学生对于哪些去哪些不去一直没有定论,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一个学生走到前面讲台上对各个景点给出三个选项:我想去;我不想去;都可以,然后逐一进行举手表决。也许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主办方怎么安排就应该怎么进行,并不会太多的加入个人的观点。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的观念以及美国人注重个人主义观念的文化差异通过一件小事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校方的意见是高度重视哥大师生们的意愿,参观游览活动本是一件高兴愉快的事情,一定尽我们的可能安排好每一项活动让大家感到开心。

      在组织学生出游的第一天,有几个学生由于前一天晚上出去参观上海城市夜 景回来的较晚,想要不参加早晨东方明珠的游览,而直接下午来乘游轮参观黄浦江。但是没想到第二天旅行社对本来计划好的安排作了临时的调整,要先乘游轮再登东方明珠,这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当时由于没有来得及及时通知而导致有几个学生错过了游轮的参观。不管怎么样,旅行社的临时变动确实也应该算是我们活动组织者的失误,没有充分认识到中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一些学生的不愉快,我们向有关学生表示了道歉。事后意识到,也许在与西方人的工作和交流中,有一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就是知道如何管理对方的期望值,其最大的秘诀,就是不要给对方“吃惊的瞬间”。活动当天的各种突发事件导致的误会,最后在双方的沟通下,终于得到了澄清。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碰撞,让我们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不管有怎样的文化碰撞,及时沟通永远是第一位的。

       事后,熊院长听了我们的汇报后笑着说,年轻人容易激动,过了就好啦。

       六、学术交流活动之终结篇

       2013726日迎来了学术活动的最后一天,上午Smith教授的课结束之后,在未来路进修学院二楼十八教室举行了2013年暑期学术交流活动欢送会。 活动负责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披萨鸡翅等西餐,王副院长代表熊院长来给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做最后的告别。 

       王副院长首先送来了熊院长的问候,希望大家旅途顺利,非常抱歉不能亲自 来参加欢送会,但熊院长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跟大家在美国再会。欢送会接下来的环节是大家畅谈一下两周的学术交流互动给大家的感受。学员Chris首先表达 了对未来路进修学院的组织表示感谢,尽管来美国之前已经听说了中国人民的好客,但来了之后还是真正体会了中国人的好客,对未来路进修学院的热情以及周到的准备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之后大家逐一谈了通过听课参观以及跟中国学生的交流,跟王副院长进一步 探讨各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备课、教育公平、未来路的招生和上课模式等等,王副院长一一进行了回答。王副院长还说,未来路进修学院正在研究考虑将与哥伦比亚大学的这种暑期合作常规化,也许在今后,可以提早告诉学生和家长有那么一两门课会有外国学生的参与,会让更多的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让美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教育现状。

       很多学生希望在之后的合作过程中,能够更多的和学生交流,如果有可能的 话,希望能够有参观公立学校学生上课的情形;同时大家都表示这次活动确实让他们学到了很多,也很期望之后的学术交流。

       最后王副院长再次感谢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对我们学院工作的支持, 也对在活动中给大家可能造成的不便表示抱歉,希望之后大家继续保持联系。王院长还说如果今后有同学要来中国或者上海寻求职业发展,我们也非常欢迎能够跟我们学院联系,学院将会为大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同时我们也欢迎哥大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我们未来路进修学院工作。

        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王副院长代表熊院长一一跟各位告别,相信 这次只是短暂的告别,九月份,熊院长和王副院长将会再次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我们将会在哥大再见!我们也非常期待下次和哥大的再次合作!7月27日哥大师生们陆续搭乘不同航班的飞机回到美国,令人难以忘怀的2013年7月 暑期游学活动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彼岸夏天幸福的时刻。

Smith教授在讲课


王昕雄院长在讲课


王院长组织的讨论会


参加国际研讨会


国际研讨会上和院长的合影


华师大李俊教授讲课后合影


认真地听课


华师大吴颖康教授在讲课


华师大袁震东教授在讲课


热烈地讨论


参观华师大二附中


兴致勃勃地和华师大二附中学生一起演算数学题


游览东方明珠电视塔


在黄浦江的游轮上


游览江南水乡周庄


熊院长、王院长与Smith教授夫妇合影


熊院长、王院长与BenjaminDickman合影


告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