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彭芝,你哭什么?
未来路教育评论


        2011年1月2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题为“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哽咽哭诉:奥数不是反革命!”的文章,文章说刘彭芝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早培班遇到了阻力,尽管刘彭芝有着人大附中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的头衔,尽管她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是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委发文,又有着中科院、中国社科院作坚强后盾,但是,她的工作还是阻力重重,还是遭到一些人的攻击,诽谤,甚至是恐吓。刘彭芝终于哭了,她感到很委屈,她哽咽哭诉“奥数不是反革命”,哽咽哭诉她不是在“掐尖”,不是在“占坑”,激动之处刘彭芝更是“声泪俱下”。

        英才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研究课题,它已有一段很长的发展历史。从整个英才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刘彭芝碰到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意外的”事情,是英才教育要在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必然会遇到的正常的现象。发展英才教育,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要改革,要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我们就要有迎接风雨甚至暴风骤雨的思想准备。好在刘彭芝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她不需要安慰,但是她需要得到支持。不管是政府,还是同行,都要在这个时候给予她坚决的支持。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情况,我们经历了三十年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战斗的洗礼和磨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2010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绘就了未来10年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蓝图,吹响了加快教育发展的号角。党和政府给予我们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和氛围。

        英才教育在中国必然会取得成功,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一条路是很艰辛的,因为历史对英才教育的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是要看你最终有没有拔尖创新人才出来,这要靠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一件一件事情做起来的。在面临“批评”和喋喋不休“争论”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卷入无谓的争论,我们一定要站在高处看问题,要清楚地看到英才教育,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脱离了国家利益,在概念上词汇上争,几十年几百年也争论没完。

        许多是没有必要争论的。例如,“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需要争论吗?其实是不需要争论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教无类”意思是指,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所有人都要进行教育。而“因材施教”则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敏悟程度来向他们提供不同的教育,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课程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扬长避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不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实施“因材施教”并不否认“有教无类”,实现了“有教无类”我们更要进一步实施“因材施教”。

        许多是已经争论过了,已经有解决方法了。例如,英才培训班集中了优秀的师资,研发了丰富的高质量课程会不会让学生产生自负和优越感,拉大了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看似讨论一下很有必要,但是在其他英才教育先行的国家内这些问题都争论过,并且已经找到很好地解决方法,许多国家用增强责任感的教育来让英才们学成之后很好地服务于民众,服务于社会,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我们一方面不能因噎废食,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加强对优秀生们德育和建设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人民群众要看到培养英才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要支持国家开展和发展英才教育;而优秀生们则要认识到自己能享受如此优越的教育,将来学成之后一定要报效祖国,服务于人民。

        全世界英才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为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和宝贵的研究价值。多研究一下这段历史,多学习一下别人的经验,我们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解英才的多种含义和现代英才的品质特征,回顾中外英才教育的兴衰历史,探讨英才教育形成过程中社会环境、经济需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等条件和因素,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有必要简要地回顾一下整个英才教育的历史进程。  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重视培养智商高的孩子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柏拉图极力主张国家有责任搜寻那些聪明的孩子,观察他们的活动,以此为根据从中选择出最好的孩子,并使这样的孩子早日成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要鉴别、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成为治理国家接班人这一哲学思想影响了近两千年的世界各国教育。

        当然,并非所有19世纪前的西方的正式教育都是英才教育,也有根据儿童的出生、宗教信仰等因素选择受教育者的教育。对聪明的孩子的重视和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欧洲,两千年前孔夫子极力主张根据天才们的敏悟程度来向他们提供教育。孔子为有天赋的学生创办了一个私立学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他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取得了成效。他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导致了一个测试体制的产生,用这个体制来选择、鉴别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并训练、培养他们,以便他们以后“步入仕途”。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历经几百上千年一直影响到今天。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倡英才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历史上记载当时Suleiman大帝也组织了一个特设学校。他在帝国范围内搜寻天才少年,然后通过对这些天才少年的鉴别,来确定他们将来被训练成为领袖、管理者。为了以后更有效地为奥托曼帝国服务,国家向这些年轻人提供宗教、战争的艺术、绘画、文学、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教育。

        当孔子和Suleiman 关于天才的思想和西方的观点相吻合的时候,由于出自不同的国土,不同的民族,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他们鉴别天才的观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在一种文化中或一段时间内定义天才的准则会和其它的不同,培养天才的特设学校的广泛开展说明了这样一个论点:对天才的鉴别和教育──用何种标准为根据──在历史上曾经是全世界所关心的事。

        欧洲工业革命前,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到生产力的影响,教育仍属于统治阶级的特权,接受教育的多属于社会的上层,教育只能是“精英教育”。工业革命的到来,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世界进入到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取代手工作坊,工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人,普及教育成为可能和最紧迫的事情。从德国普鲁士最先实施《义务教育法》,到各欧洲国家相继颁布《义务教育法》、《初等教育法》,接受至少4-6年的初等教育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资本主义民主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对于古代英才教育也是以起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抑制作用。

        1921年Terman对1500名加利福尼亚英才少年进行了关于智力上的天赋差异的测验和重复测验,建议政府为英才儿童创办特别班级。匈牙利男爵Loren Eotvos凭借他贵族的家世和教育部长的权力为英才孩子们建立了一个学校。这个学校鼓舞了第一批数学英才和理科英才特设学校的建立。以后,这些匈牙利的特设学校成了苏联学校的模型。再以后苏联的学校引起了美国、中国、韩国和其它国家学校的产生。这是现代英才教育最初的模型,他们开始把英才教育培养国家统治阶级转向培养数学理科科技人才,虽然这些特设学校的细节已经被忽略或不被记住,但是今天的世界英才教育学校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就象牛顿一样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为教育、培养数学、理科科技英才而设立特别的特设学校是英才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匈牙利男爵Loren Eotvos为英才孩子们建立了第一所特设学校,掀开了世界范围内为数学、科技英才设立专门的特设学校,给予区别与一般学生的教育的英才教育的序幕。

        这些特设学校在课程设置、学生选择、发展规划方面大致有以下特征:

        特设学校的课程安排   那些提倡为在数学和理科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开办特殊学校的人一致认为特殊的学生需要特殊的课程安排。从本世纪的经验来说,从开始的匈牙利大学预科和苏联的特设学校到后来相继成立的美国和亚洲地区的学校,都指出那些英才学生可以以相当快的进度学习,他们特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度的抽象思维大大超过了普通的学生。全世界所有这些特设学校的组织者都在努力争取着为所有这些特殊学生创造并充实一份课程表。但至今没有一份课程表是非常完美的。

        匈牙利的Fazekas大学预科的课程安排中强调加速,但同时也鼓励在传统内容上适当加深。Fazekas主要的教育模型是“内容掌握模型”;但传统的匈牙利的教学却强调如何解决问题,它包含的是大量“研究模型”的元素。

        俄罗斯的住宿学校所制定的“精英”课程计划同时强调“加深”和“加速”两个方面。因为“才能”和“效率”是达到两全齐美的有力保证。同样地,这项精英课程安排将“掌握”和“研究”策略的概念合并了起来,在早期的课程中运用掌握的战略概念,而在“加深”的课程中逐渐过渡到“研究”的战略概念。

        而美国的特设学校则把教育的重点和策略的所有可能的排列和组合都列了出来。得克萨斯的数学和理科学院的课程安排基于加深─加快的末端。所有提供的课程都是大学水平的。每堂课都可以取得大学的学分。一旦这名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将会有“更深入的安排”被提供。这种英才教育的模式与Julian Stanley所推荐的那一种是一致的,这是建立于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中对那些在数学方面早慧的学生二十年来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

        选择学生的标准  
全世界在进入那些为在学术上有天赋的学生开设的特设学校的过程中充满了竞争。在苏联,在早期与Internat学校的实验中,申请一个入学名额的就达20,30或更多的人。在前苏联,在一所典型的特设学校中所注册的400个在数学和理科方面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是从2,000名申请者中精选出来的。这些学生通常被挑选出来是因为他们在一系列地方的地区的和全国性的青少年奥林匹克比赛中取得过成功。在匈牙利,著名的匈牙利数学竞赛就是为这项目的开设的。一些苏联的学校也常常利用七至二十一天左右的夏令营进行率先的选拔。在那些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在数学上有创造性的夏令营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将被要求交出一份解决一些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方案。如果能够令人满意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将会安排与这些学校的教师会见。只有过了这三关,即在奥林匹克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在夏令营中有出色表现以及令教师满意面试后,这些学生才允许进入特设学校。因为在匈牙利和前苏联的特设学校是很有名的,很值得尊敬的,所以无需任何广告手段来拉拢申请入学者。事实上,由于这些学校早期的声望,必须使用一些手段来阻止那些野心勃勃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往这些特设学校。学术界坚持认为入学权只能授予那些最有能力的学生而不是那些最有影响力的人的子女。

        美国的特设学校通常在申请人念二年级时开始招由数学及理科人才的工作。所有的特设学校都需要一些标准化的测试,例如SAT。SAT考试是为修完高中的学生设立的,但它也可作为衡量那些比高中毕业生小二岁的,申请进入特设学校学生的资格。第二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申请者高中的学习记录。尽管在俄罗斯,象夏令营或研究班这些形式对于选择学生十分有效,但相对而言,美国的特设学校很少采用这些方法。

        遵循美国典型的重视多智力因素的特点,美国特设学校强调家庭和社区环境的重要性。住宿学校的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自律和成熟来适应这种远离家庭而又十分劳苦的学习环境。许多特设学校以此来评估申请者的素质,以观察尖子们是否适合住宿环境。所有的特设学校都要求熟悉学生一贯表现的主管机构提供推荐资料。学生的趣闻轶事比起那些正正规规的材料更受到大部分美国特设学校的欢迎。

        特设学校的扩充计划    特色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优秀生招收进来,许多美国特设学校有远程教学的特色。特设学校或其附属于的高等教育机构通过校内通讯设施向有需要的普通学校提供教学课程及教师培训。比如,印第安纳高等院校招收了了250多个学生,教授象AP物理学,AP微积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人体遗传学,汉语和俄语等专门课程,这类课程在普通学校中是不开设的,但可以通过特设学校学习,通讯系统利用电视和计算图象向普通学校提供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指导教师通过双向通讯,同时为现场及远方的学生上课。百里之外的学生能象现场的学生一样向教师提问。

        随着利用网络作为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发展,特设学校很可能使用这些设施进行不同的扩充活动。教师面对教师的网络系统能使得这些从事数学及科技的有创造力的教师交流各自见解,特设学校中图书馆及实验室的资料可通过网络提供给尖子学生们。

        除了利用通讯和网络扩充活动外,许多特设学校还组织研讨会和教师培训研究班来帮助普通学校的教师完善他们的教学计划及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虽然,俄罗斯和美国的特设学校为其它学校准备了课程及指导材料,但在很大程度上特设学校的课程资料没有被推广。这可能是因为特设学校的课程水平超过了普通学校所能接受的高度。然而从长远看,在特设学校的课堂和实验室中用来教学和测试的课本、课程材料将在普通学校推广。

        俄罗斯英才教育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早期,当A.N.Kolmogorov院士访问匈牙利的时候,他会见了匈牙利的数学家以及大学和中等学校的学生们。十年以后,当苏联发生危机的时候,他回忆了他在匈牙利的经历,并打算用它来给苏联的理科和数学教育作出贡献。

        但是,得到大多数数学家和科学家支持的特设学校运动不是没有人批评。也有人对特设学校的原则表示异议,因为他的目标是为被选出的少数人提供特别的学习机会。然而特设学校的支持者坚持说,学生们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事实上,由于所需要的仅是才能,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亲培养出的孩子很可能被选中。俄国的特设学校并没有提高下一代的普遍的智力水平,它只是有助于英才学生的学习,这些学生会在最好的大学中继续他们的学习。特设学校加剧了科技精英和普通民众间的差距。

        另一项不公正出现了──性别的不公正。特设学校的女性少于20%。对于提供住宿的特设学校来说,女性就更少了。部分原因是父母亲不愿使女孩子们离开家。

  俄国人争论的方面是有关把重点放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数学/理科特设学校来说是合乎时宜的。俄国物理──数学学校的教学计划,侧重于数学和理科方面的教学。这些教学计划有严重的失衡。一些科学家认为对特设性学科的掌握要比掌握艺术、音乐、文学、语言和社会科学更重要。教育家们认为综合、广泛的教育可以给包括数学和理科在内的任何职业打下基础。两方面没有能妥协、失衡问题仍然是俄国英才学校的一个争论的问题。

        Kologorov学校同时采用二年和三年的教学计划。在这些计划中包括广博的研究班课程,特别教师的课程和传统的课程。学校的教案包括特别课程、解决问题的会议、竞赛和“晚间讨论”。各个系的课程计划由各个系自己来写。入学考试和课程的考试也由各个系自己安排。各个系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实际需要来安排考试。

        美国的英才教育与特设学校  
 70年代初,随着公共法律第805节91条230款的通过,有天赋的英才儿童由联邦政府来确认、选拔。这些孩子被赋予资格可以接受特别的教育计划的教育与指导。这些待遇超过了普通学校的教学计划所提供的条件。由于联邦法规,开始对全美的教育工作者施加了影响,政府建议为有数学及理科天赋的儿童设立特别的教育计划与特殊的学校。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为数学英才的成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1、天资;2、动机;3、信心和4、经历及机遇。这些参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需要不断改进,以此使成就人才的机会最大化。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的定义包括了那些用传统方法确认的英才与早慧学生,但在这一名单上还要加上那些被过去的定义排除在外的学生。

        政府正在考虑一项关于数学与理科英才教育问题的议案。那就是创立寄宿学校以及相应的高等专科学校。美国教育家们相信为学术型的英才儿童设立的中等学校可以给予孩子们较好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下,他们的平均水平会逐渐适应于最高水准,而不是平均或最低的水准。在特设学校的学习生活被设计得既严格又赋有挑战性。在寄宿生活中,学生们与智慧相当的同学生活在一起。这一安排是为了起到支持与鼓舞的作用。

        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们对美国教育中关于特设的中等学校的制度也不是全然没有想法。正如苏联的批评家们一样,一些人认为这种学校可以通过给那些享有特权班级提供合适的特殊教学待遇来选拔这些英才中的精英。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设立数学和理科英才的特殊学校是有代价的。它转移了对其他学校的投入。最初议案中关于住校的观点也受到了批评。因此有些教育家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应该呆在家里。在那里,他们可以在自己父母的指导与关心下健康成长。

        特设学校的倡导者们摆出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也许就是,英才学生在与他们旗鼓相当的同学一起学习的环境下能够茁壮成长。哈佛的心理学家Nathan Glazer在他有名的陈述里总结了这一观点:“在任何我们追求卓越的地方,卓越其本身的进展需要优秀人物之间友情的滋润与竞争的促进。”

        在许多州及学校区,支持数学与理科英才特设学校的证据是有说服力的,而且开始设立这类学校。

        美国第一所特设学校:   可以这样说,以公众名义资助的面向中学数学及理科英才的特设学校是从1938年开始的。那时,在纽约成立了Bronx理科高中,Bronx理科高中的成立是由纽约市立大学教授、科学家及教育家的一纸联名请示书而促成的。因为这所市立大学的教员中有许多欧洲移民来的教授,联名请示书的签名者们要求在Bronx为英才学生设立特殊中等学校,这些人中有的在欧洲的特设学校中工作过,甚至有来 自于匈牙利特设学校工作的经历。有些人则在匈牙利的特设学校中工作过。这样,匈牙利的经验不仅影响到了苏联特设学校的建立,而且还延伸到美国这里来支持数学及理科英才特设学校的创造。

        Bronx理科高中是一所全日制学校,设有为英才学生安排的包括数学与物理在内的一套特别的教学计划。尽管它无论在教育目标还是在课程上都没有匈牙利及苏联的学校那样的复杂,却仍然保持着学术水平优异的声誉。它在纽约的姊妹学校 ──Stuyvesant高中,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作为优秀人才(特别是数学方面的)的汇集中心而涌现出来的。这两所全日制学校──Bronx理科高中、Stuyvesant高中──为全纽约的英才学生,特别是数学与理科的英才们,提供了深造的机会。

  第一所为数学与理科英才们设立的州际的州立寄宿学校,是北卡罗来纳数学—理科学校。它是在1978年由州议会建立的,1980年秋季招收了第一批学生。但是北卡罗来纳数学—理科学校的建立也不是没有争议的。杰出人才论与平均主义论之间的争论在参议院讨论会上开始了。而这一切发生在建立学校之前。北卡罗来纳州参议院的一项表决结果是平局──一半参议员支持建立特设学校,另一半则拒绝接受为北卡罗来纳的数学及理科的英才少年建立特别学校的提议。北卡罗来纳州参议院的主持者,副州长先生的一张投票打破了平局,支持特设学校的建立。

        北卡罗来纳数学—理科学校是从一所空置的医院里开始起家的。这所医院位于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叫Durham的地方。学校成功地将这所以前的医院改造,扩建成为一所现代的寄宿学校的校园。因为这个学校是北卡州大学体系的一个分支机构,所以它在选择教员,设计课程,为师生编制特别教学计划等方面拥有相当大的优势。

        美国其它的特设学校
:   在北卡州数学—理科学校开始的以后25年中,有15所以上的同类学校以及一些全日制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在全美建立起来。第一个与北卡州学校竞争的是路易斯安娜数学—理科及艺术学校。在1980年,路易斯安娜学校得到州议会的许可。三年后这所学校在一个空置的社区学校开学了。这个学校在路易斯安娜州一个Nachetoches的地方,毗邻州立西北大学的校园。与大学的密切联系给学校提供了利用其教员及实验设备的机会。

        第三个为数学及理科的特殊英才们开设的寄宿学校是由伊利诺伊州众议院创建的。1986年,它正式开学了。伊利诺伊数学与理科高等专科学校是由它自身的董事会管理的。它通过伊利诺伊高等教育局接收它的筹款。如同苏联的同类学校一样,伊利诺伊高等专科学校应该把它的成立归功于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Leon Lederman博士──的倡议。伊利诺伊数学及理科高等专科学校在一所空置的高中教学楼里开学了,并一直使用它们的校园。学校招收10、11、12年级的学生,而绝大多数美国其他地方的数学特设学校只招收11与12年级的学生。

        根据北卡罗来纳学校、路易斯安纳学校及伊利诺斯学校的模式开设的其它特设学校包括:新泽西州的理科进步高等专科学科;阿拉巴马州的艺术学校;伯明翰的数学及理科学校;在莫比尔的阿拉巴马数学及理科学校;在卡森的加利佛尼亚数学及理科高等专科学校;在佛罗里达州圣匹兹堡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在曼西的印第安纳理科、数学及古典文学高等专科学校;在莱姆斯顿的缅因州理科与数学学校;在伍斯特市的马萨诸塞州数学及理科学校;在哥伦布市的密西西比数学及理科学校;在俄克拉哈马市的俄克拉哈马州理科与数学学校;在哈兹韦尔的南卡罗来纳理科与数学学校;在但顿的德克萨斯数学与理科高等专科学校。

        在美国的特设学校中,德克萨斯数学与理科高等专科学校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为实现Julian Stanley的一个提案而建立的。Julian Stanley是约翰•霍普金森大学英才教学计划的主管。Stanley倡导将一个提前的大学入学教育计划作为一种教育英才的合适的模式。德克萨斯高等专科学校与北德克萨斯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校所有的教职工都是大学的师资。学生单独入学,参加常规的有大学学分的课程的学习,住在大学寄宿宿舍的特殊区域里。

        1983年,在州议会同意以后,俄克拉哈马理科与数学学校于1990年开始运转。这所学校在许多方面与北卡罗来纳及伊利诺伊的学校是相同的。它的学校本身是独立的。但在它的许多教育计划及研究活动方面都依附于周围的一些高等教育机构。

        印第安纳高等专科学校在特设学校中也是十分独特的。它与波茨坦大学教育学院开办的K-12实验学校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它与波茨坦大学很近,这使得它有机会去利用大学的教育与图书馆资源。

  座落在莫比尔市的阿拉巴马数学与理科学校是1991年开办的。它代表了私人集团与公立教育之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州议会提供过一些运作的基金,但购置设备和工具的主要花费是由私人提供的。尽管学校拥有自己的教育场地,它仍与南阿拉巴马州大学合作,以便使学生可以利用大学的实验室与图书馆资源。

        前面提及的关于所有学校目的与意图的陈述都特别地提到了数学与理科。有一些学校,比如印第安纳州及路易斯安纳州的高等专科学校,也特别强调艺术与古典文学。有意思的是,在大量宣传这些学校的词句中并不包括“天赋”与“天才”这些字眼。在教育界及社会中,杰出人才论与平均主义论之间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因而特设学校感到应该慎重对待将自己宣传为专为英才们设立的学校。而所有的学校确定强调了为州和国家以后的各领域杰出人才而培养学生们的重要性,他们时常强调全球经济的竞争需要最高学术水平的人才资源。

        英国及其他国家的英才教育
   英国的英才教育与公学   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国民教育几乎全部集中在教会的手里。宗教改革以前,英国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子弟,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广泛地使用童工,客观上要求提高劳动力的文化水平。1833年,英国国会决定,每年拨款2万英镑作为学校经费,揭开了国家对教育控制的序幕。

        19世纪前半期,英国中等学校的基本类型仍旧是公学和文法学校。这些学校的共同特征是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教学占统治地位,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生活的现象非常严重。从19世纪中叶起,还出现了寄宿制的女子中学和带实科性的中等学校。这类学校偏重于数学、物理、自然、历史、地理、语文和现代外国语。由于这类学校与生活比较接近,所以发展很快。

        公学是一种私立的寄宿学校,全靠私人捐助维持,拥有大量校产,不用政府资助,也不受政府干涉。学校的设备条件异常优越,师资水平也很高。学费昂贵,学生生活优裕,宗教气息很重。之所以称之为公学,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这类学校以培养学生成为“公职”人员为任务。学习内容以希腊文、拉丁文和人文学科为主,着重培养“绅士风度”。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升入牛津、剑桥等名牌大学。最著名的有伊顿、温彻斯特、哈罗等九大公学。英国政府中的重要公务人员均毕业于这九所公学。

        英国的中等教育在传统上是属于贵族阶级或至少是中产阶级才能享有的权利。在中等教育结构上,一直是由那些保守的和偏重于古典主义的公学起着主导地位的作用。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经济发展的推动,开设英语、现代外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绘画、体育、音乐和手工业等课程的“现代中学”纷纷建立起来,在英国的中等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冲击下,公学也增加了适应经济和现代科学发展需要的科目。而公学的培养具有“绅士风度”的英才的作用日益明显,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公学更注重人文的培养。

        其他国家,例如以色列、约旦、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地发展他们的英才教育,并且取得很好的成效。

        争议和国家利益    由于英才教育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对英才教育的开展和发展一直持有不同见解,设立数学和理科特设学校既得到支持又面临批评和挑战。

        关于建立特设学校是否有背教育公平问题。在英才教育先行实施的国家,特设学校的积极倡导者一般都是杰出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他们认为特设学校能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认为国家数学和理科特设学校的建立是国家繁荣的重要因素,他们提出了基本类似的看法:他们认为普通学校也许不能为数学和理科的尖子生们提供适合他们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反对者提出了另一个观点。他们认为,为英才学生作出特别规定对于国家提出的平等教育的保证是背道而驰。批评家们指出特设学校作为特殊的学校会减少其它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关于英才创造性个性培养问题。支持者引用了英才学生极富个性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进程及学习方式,许多教育学家认为普通学校不能提供适合他们个性培养的空间。支持者们认为只有在个性发展受到鼓励,教学计划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下,这些英才们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批评家们也认同英才的个性,但认为许多个性从中无法得到培养,在批评者们看来,英才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与那些才能不如他的人一起工作。他们认为只有当英才们的数学和理科才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下发起有创造性的活动时,这些才能才得以真正的发展。因此,由不同类型的人组成的一个合作团体比起在特设学校中的研讨会和实验室更能为英才学生提供更富创造力的环境。

        关于教育目标的认识问题。在匈牙利特设学校的历史已经有八十年了,一种向往成为杰出人物的趋势在学生们中间发生了。但很难说学生们的这种感觉在多大程度促使他们希望自己成为匈牙利著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类似现象在俄罗斯也很明显。那里的特设学校的毕业生们希望能直升大学并且在数学和理科方面得到专门承认。在当今的俄罗斯,进入西方的理想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的机会被看作是参加特设学校的一种目标。在俄罗斯,随着特设学校的增多,造成了一般中学的“人才外流”。大多数优秀学生从普通中学转入特设学校。

        关于英才教育课程开设问题。  当各国关于为英才们选择特设化教育还是综合性教育的讨论十分激烈时,美国的特设学校已特意采纳一些课程,如艺术和音乐,以保持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平衡”。同样地,美国的特设学校为避免在俄罗斯出现的性别等不平衡现象的争论把40%名额分配给不同类型的学生。但是美国关于课程和性别不平衡现象的解决方法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不可能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双方的极具说服力的争论都能从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支持自己的论点或驳倒对方的观点。

        关于英才外流的问题。  特设学校需要可观的资金和运转投资,政府期望特设学校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结构改造作出贡献,以回报国家为支持特设学校所作的投资。由于特设学校为一个学生提供的教学费用是一个普通学校学生的3至6倍,希望得到所谓“投资的回报”也是合情合理的。不幸的是,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回报并不能实现。在东欧和俄罗斯,特设学校的毕业生带着他们的“市场头脑”首先离开他们的祖国。最近组建的美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团中的5名成员是来自前苏联的移民。其它的国家代表团,如阿根廷、乌拉圭、以色列也都得益于俄罗斯特设学校的人才外流。虽然,从美国向国外移民不太可能给美国的特设学校带来很大问题,但由于这些特设学校都是州立的,是州政府投的资,对迁往其他州学习和工作也同样是一个人才“外流”的问题。在科技方面不知名的州可能发现它们的特设学校毕业生都到硅谷和波士顿和纽约的科技发达地带找工作。

        关于人才分层的问题。   在某一地区由于特设的数学─物理高中,招收了几千名学生,所有被录取的学生都是靠他们这方面的天赋,这个数目代表了该年龄层的学生数5%。当这部分5%的学生从普通学校选拔出来后,那么留下的班级中,必然缺少数学和理科方面的尖子。在数学和理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只有1%甚至都不到人数的获奖者来自普通学校。这种类型的人才分层或分流,可以料想到那些在普通学校任教的教师所受的挫折,他的班上的尖子生们都被夺走了。人们会指责这样做实际上取消了平等教育的机会。

        ······

        虽然围绕着英才教育的争论从来没有中断过,老的问题解决了,随着英才教育深入的开展,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但是,调查数据显示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年中,为数学和理科英才们建立的特设学校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特设学校还会继续发展。美国,欧共体,太平洋沿岸国家和新兴的经济体在科技方面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国家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即对于特设学校的需要将不断上升,而且越来越迫切。

        从世界英才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英才教育的成败,并不在于开办多少英才特设学校,投入多少资金,而是要在先进的政治体制和充分的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具备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也包括教育方面的因素多种条件地制约着也促进着英才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分析社会阶层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态度,要看到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独特的价值观、相应的文化积累和不同的经济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政治态度,这些特性对英才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也要分析文化传统的底蕴积淀和惯性力量,要看到文化传统的力量不仅决定英才教育能否在现实社会中立足,而且决定英才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和发展取向,以及开展英才教育已经或将会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等。

        2011年1月24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刊登以后,其他的新闻媒体都相继加以转载,这说明媒体是在帮助和支持刘彭芝。其实,许多英才教育的领头人和英才教育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类似的诽谤 攻击和恐吓,有的甚至比刘彭芝遭遇到的更厉害(历史会记录这些史实的全过程),但是,他们都坚定不移地坚持着。因为他们相信英才教育是国家利益的需要,相信改革总是有风险和曲折的,只要我们相信政府,相信党,相信人民,英才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是一定会取得成功的。新形势下,对于英才教育,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去做:

        1,政府要从国家利益出发支持英才教育的开展和发展,要建立英才教育政策研究机构,要研究英才教育的有关政策的制定,要让懂得英才教育的干部来主管英才教育,要保护象刘彭芝这样英才教育的改革者、实践者,要象我们国家保护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一样的保护她们,不要把她们推到争议的风尖浪口,让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实践英才教育。

        2,政府要从国家利益出发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英才教育要低调,不要人为激化社会矛盾,两会上和各种会议场合要多做英才教育的科普宣传,多介绍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兴起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要让不熟悉英才教育的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社会人士、教育界人氏了解和理解英才教育,要组织他们去听研究英才教育的专家们讲课解读英才教育,有关英才教育实践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全社会的讨论,要引导大家少争论,多做事。

        3,政府要从国家利益出发调动、组织一切可以调动和组织的力量积极的投入到英才教育改革创新中去。不要把目光只集中在体制内的学校和研究机构,英才教育是国家利益的大事,只要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只要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只要是新颖的思想、大胆的尝试、灵活的方法,政府都要热烈地去拥抱,要爱护、扶持,要举国上下形成统一战线。

        4,英才教育的实验者们要多学习英才教育的理论和世界英才教育发展史,要汲取世界各国英才教育的先进经验,少说话,多做事,不搞好大喜功,不搞功利主义,多在研究上下功夫。如何制定英才学生鉴别和选择的标准、如何研发课程、如何在教学中注入“研究性”元素等等都是当前世界英才教育急需解决的世界性课题,我们要深入研究、探索,及时写出课题报告,及时进行国际交流。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成功的英才教育必须是强调国家利益第一的教育。刘彭芝老师,不要哭,不要介意那些议论,有一个道理很重要,在中国,只要党和政府和人民一条心,什么事都办得成,我们相信我们的英才教育肯定也会越办越好。所以,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两件事,一是要出成果,英才教育的结果要培养出我们国家需要的拔尖的创新人才;二是我们的英才学生们要努力学习,勇攀登科学高峰,将来为自己的祖国振兴、繁荣、强盛作出他们的贡献。